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省“創新生態建設落實年”。這一年,我省緊緊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針對性布局實施了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舉措,以科技體制重塑性改革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為我省轉型發展蹚新路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借四海之力,聚八方之氣,“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干制”改革亮點紛呈,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前不久,遠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理工大學牽頭成功揭榜山西焦煤集團廢棄礦井遺留資源及地下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把項目交給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讓有能力的領軍人才“揭榜”,“掛帥”出征,借助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來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干制”等機制,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省科技廳試點開展重塑性改革,設立產業處室、聘任項目專員,積極調動創新活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擴大開放創新,全面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近兩年來,我省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分3批成功立項了40個重大科技項目,研發總投資9億元,預計能夠新增產值約64億元,有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打造產業“殺手锏”。2021年,我省再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山西全方位高質量發展需求,企業作為主要出題人,精心凝練出29個重大科技項目,這些“頂天”“立地”的“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對我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具有強力的推動支撐作用。
今年年初,面向生產一線、科技前沿,在信創、大數據、半導體等14個重點產業和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等未來產業上,27個一流課題成功揭榜。高度變了,發展的深度也需要隨之改變。省科技廳綜合前沿科技處副處長李蕾告訴記者:“這些年,我省下大力氣實施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優勢力量開展精準攻關,實現從基礎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到應用示范、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設計、一體化組織實施。”
隨著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保障科技創新不斷開創新局面,釋放出科技體制重塑性改革的成效和紅利,為轉型發展蹚新路積蓄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協同政產學研,推進三大創新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研高大上、企業用不上。在業界有這樣一個公式,1:10:100,就是指從研發、到中試、再到產業化,各個階段投入資金和精力的比值為1:10:100,這說明了科技轉化是件非常難的事情。為此我省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實施從需求到產業應用的一體化布局,從省到縣上下貫通,從機制協調到硬件配套的全鏈條覆蓋。
2021年11月18日,隨著Φ258連軋管機組穿孔機一次試車成功,由太重集團設計制造的國內首套無縫鋼管智能制造生產線關鍵設備首戰告捷,我省在大口徑無縫鋼管連軋領域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幾乎與此同時,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也傳來捷報,709課題組成功研制出熱通量高、柔韌性好、綜合指標優異的石墨烯導熱膜,其多款型號已經在宇航級應用作為熱管理材料定型使用,中試平臺實現了十噸級氧化石墨烯漿料和千平方米級石墨烯導熱膜的生產。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省重大專項“氮化鎵基高效深紫外LED芯片技術”取得關鍵技術突破等。如今,在全省創新高地,產學研貼合得更加緊密,教室、實驗室和車間被放在了更大的一張棋盤上相互連接。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省以“111”創新工程為牽引,協同推進“1331”“136”三大創新工程,聚焦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雜糧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煤炭綠色低碳清潔利用三個特色方向集中發力,積極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科技創新亮點頻頻。國產圓珠筆筆尖鋼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碳化硅單晶生長設備實現自主可控;F型三系雜交小麥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與此同時,啟動了引力波探測大科學裝置、能源互聯網、高速飛車等重點項目建設,國家超算中心(太原)成功獲批;“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動態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磁環境效應‘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先后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保5爭5”的目標取得了重大進展;10個山西省實驗室和37個山西省重點實驗室、首批7家新型研究機構相繼掛牌。在創新驅動引領下,我省創新平臺建設迎來新高峰,構建出戰略科技力量,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奠定了扎實基礎。
近日,由山西大學牽頭組建的黃河實驗室先后突破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科技創新成果,相關技術在山西、河北和黑龍江等地推廣應用,實現了煤矸石和煤泥等固廢共消納2.2億噸,新增銷售收入110億元。目前,圍繞煤炭開采、發電和焦化等煤基產業二氧化碳減排及高效利用,實驗室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單位合作,正在開發低熱值煤清潔發電、二氧化碳高效低耗捕集、二氧化碳礦化利用等新技術,并通過開展重點行業低碳發展路徑研究和零碳產業園區示范,為實現煤基產業低碳清潔流程再造提供科技支撐。
為企業服務,為人才服務,實現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根本轉變
近日,省科技廳聯合省財政廳、省民政廳、太原海關、國家稅務總局山西省稅務局等部門,出臺了《“十四五”期間享受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的研發機構名單核定的實施辦法》。這是我省貫徹落實國家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的又一具體措施。與“十三五”期間相比,此次在政策惠及面上大幅“擴容”,其中科學研究機構在原有省級以上科研機構、省屬轉制院所的基礎上,將地市科研院所和事業單位性質社會研發機構納入政策享受范圍,大力支持各級、各類科研單位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2021年,我省聚焦產業轉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集聚19名兩院院士、杰青、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掛帥出征,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使用擺在科技創新特殊重要的位置。在基礎研究計劃中,青年基金項目占到總立項數的58.7%,新設立杰青、優青培育項目資助金額實現翻倍。我省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充分賦予科技人才經費使用自主權、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在全國率先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獎勵總額度由500萬元增加至近6000萬元。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人才是創新的根基。隨著創新生態不斷改善,我省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活力不斷迸發,全省創新氛圍得到大幅提升。我省在大力建設懷柔實驗室山西基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E級超級計算中心以及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的同時,為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開展研究、聚力攻關創設空間;推動北大、清華等一流人才團隊在我省建設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110個,實施成果轉化項目146項;設立國家區域創新聯合發展基金,2021年引進國內31所高校、7所科研機構、3家大型國有企業的高端人才團隊開展研究,資金總額達到1.1億元。
通過重塑性改革,我省已經形成為科研人員服務、為創新主體服務的良好氛圍,隨著政策服務越來越到位,科技與產業結合也日益緊密,實現了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根本轉變。(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