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andy王夢蝶、彬萌
(36氪作者胡思齊對此文亦有貢獻)
一夜之間,杜均成了街知巷議的幣圈第一莊家。
對外以“金色財經創始人”名頭行走江湖的杜均,被冠上承銷商、媒體、做市商三位一體的帽子。
2017年下半年,疾風驟起,韭菜遍野。行業需要口舌,“得媒體者得天下"的說法被眾多大佬稱是。金色財經乘勢而起,時至近期,據36氪接觸的項目方稱,單個項目的系列文章打包價格已經飚升至5個BTC。
媒體站在輿論的浪潮之巔,可以算作一個“Easy Target”,杜均的故事被包裝成一個短短數月翻身上馬、馳騁商場的“草莽上位記”,味道十足。
但是,事實上,一切并非發生于幾個月內,而是歷經數年沉浮。杜鈞只身坐不穩這個“莊”,以火幣為核心的集團網絡遠比墻外人看到的龐大、堅實。在“幣圈”這個大江湖中,火幣集團確實是一座高峰,卻也只是群山中的一家。
同時,這些林立的山頭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交集,聯姻式的交叉入股,閉環式的布局,精細化的送水一條龍服務。
此時的幣圈正像春秋時期,個懷野心、爭權者眾、風聲鶴唳,江湖中的每個集團“對韭當割”的工具與姿勢不同,卻也會為了共同的利益近交遠攻,關系捆綁,共享資源;同時,人人皆想掌握話語權,占領韭菜的心智,正如百家爭鳴。
只不過,春秋的爭鳴發生在檣櫓灰飛煙滅的戰局里,今天的爭鳴發生在鋪天蓋地的微信群里。
說白了,大家共乘一船,都懷著掌舵的夢,而載舟和覆舟的,正是韭菜。
在這個比魔幻現實小說更精彩的江湖之中,“既往者”如李笑來、老貓、寶二爺,以布道者的姿態,從草根走上“神壇”,癲狂時期李笑來的項目連白皮書也懶得寫,就能20分鐘募到數億元。
“中堅者”如李林、杜均、徐明星、趙長鵬,以交易所為中心,在送水路上設置連環關卡——項目冒著"生命危險"割韭菜攢的“辛苦錢”,走過火幣的套路,可能就不剩幾個鋼镚了。
“開來者”如陳偉星、玉紅、王峰,一手diss古典互聯網,一手以古典互聯網積攢的影響力和招數籠絡新的韭菜,力求迅速“上位”。
伺機試探入局者”更是前赴后繼。
他們能拼成群像,也能分叉成一個賽一個精彩的故事。
時機是火,累積是柴。一切早在2013年就埋下種子。
如果此文是一出大戲,此刻要打出字幕:五年前。
2013年,比特幣發布了0.8版本,這是比特幣歷史上最重要的版本,它完善了比特幣節點本身的內部管理、優化了網絡通訊。在此之后,比特幣才真正支持全網的大規模交易,美國政府在聽證會上首次承認其合法地位,比特幣的信仰與理念也從核心圈輻射出來。
幣價由十幾美元暴漲到11月最高點的一千多美元,翻了百倍。
對投機敏感的國人批量涌入,2013年年中到年底,人民幣參與的比特幣交易量大增,6個月內的人民幣交易占比,由此前總交易量的10%飆升到50%以上。
號稱持有6位數比特幣的李笑來一直試圖講述的“比特幣首富”神話,正是一針適時的興奮劑。故事的聽眾,不少成了”李式方法論"的忠實門徒。日后李笑來在《得到》上大談財富自由之道,知識付費欄目一年的收入高達2500萬元,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3年,車庫咖啡被打上“幣圈發源地”的烙印。往來談笑的李笑來、寶二爺、老貓、趙東、趙國峰、易理華、吳剛、暴走恭親王等人,這就是幣圈的“半壁江山”了。
除了壟斷當時的場外交易,這幾位把精力都聚焦在了挖礦上,投了2億人民幣在“烤貓”的礦機生意上,結果卻是血本無歸??矩堅?5年卷款“人間蒸發”了,至今“烤貓去哪了”還是幣圈遺留的未解之謎。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吳忌寒創立了比特大陸,生產礦機,次年月凈利潤達到2億元人民幣,至今,比特大陸自身直接掌握65%左右比特幣全網算力,比特資方包括紅杉、創新工場等。
也是2013年,有兩伙人沒財富自由,卻更“深謀遠慮”,他們看到挖礦這件事實際處于利益鏈底端,資產模式并沒有壟斷性,開始布局交易所。
一是李林、杜均、胡東海、袁大偉,他們創立了火幣網,找到過李笑來,并沒得到青睞,也見過一票主流古典VC,一位當時見過李林的投資人回憶道:我們認為很荒謬,他當時說要把融資的錢一半用來囤幣。不過,還是有人看懂了,11月戴志康和真格投了火幣的天使,次年3月紅杉投了Pre-A輪。
二是原豆丁網的徐明星,他在投資人麥剛幫助下,拿到了蔣濤、蔡文勝、Pre-Angel創始人王利杰、雷鋒網創始人林軍等的天使融資,創辦了OKcoin,又在幾個月后完成了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資方包括策源創投、曼圖資本、創業工場等。
二者的思路有所差異,火幣網是平臺向用戶放貸,且融資融幣的總量是有限的;OKCoin的融資融幣形式是P2P的,利率市場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發展路徑,不過,這是后話了。
火幣和OKcoin雖然填補了市場空白,但因彼時用戶和交易量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又沒有教育培訓出身的“布道神功”,這幾位日后呼風喚雨的大佬,只能活躍在小圈子里。
到13年底、14年初,火幣的交易額不足今天的百分之五,OKcoin的月收入也就20萬元人民幣,宣稱盈虧平衡。徐明星在媒體采訪時還沾沾自喜地透露:“手上持有價值將近500萬人民幣的比特幣,足夠在北京市區買套房了?!?br/>
這與幾年后遍地一夜暴富的魔幻故事時期相較,明顯缺乏吸引力。
當時的他們,一定未曾想過,今天,光收單個項目的上幣費,就有輕松的數百萬美元入袋,更不要提送水的鏈條閉環了。
如果說2013年的行業拐點是屬于比特幣的,2014年,以太坊被載進了數字貨幣史冊。
2014年,時年20歲的以太坊創始人V神,帶著一個中文蹩腳的翻譯,敲開了杜均的北京辦公室的門,杜均聽后判斷壓根不靠譜。之后V神南下,找到后來的分布式資本創始人沈波,拿到了投資。
一如歷史,一批人總是看不到下一批的人的描繪的未來。
2014年7月,ETH開始了42天分為三個階段的ICO,最初14天,1個BTC可以換得2000個ETH,一個ETH,也就是1美元多一個。42天結束,共募集了總量三萬余個BTC,震驚業界。
此后一年,ICO項目小規模爆發了一波。WAVES、Lisk、國內項目小蟻、領萌寶、元界等都成功ICO,也應運而生了一批區塊鏈眾籌平臺,國外包括bnktothefuture,國內有幣眾籌、云幣網、ICO365。
然而,項目質量參差不齊、技術遠未成熟、用戶教育不足等導致這次爆發的后勁遠不比17年,項目上線頻頻破發,眾籌中途夭折。更糟糕的是,16年5月,以1.5億美元成為史上最高金額眾籌案例的TheDAO(這本身還不是個區塊鏈項目)被黑客攻克,丟失了360萬枚以幣。
普通用戶基礎本來就薄弱,惡劣的環境導致ICO市場成了燙手山芋,不少眾籌平臺銷聲匿跡了。(但是請記住云幣網這個名字)主流幣價雖在震蕩中整體向好,卻也沒立刻造就什么財富神話,“幣圈”仍然是一個小眾群體。
甚至這個時期,火幣的幾位創始人李林、杜均、包括譚晨輝(后來的幣世界創始人)已經“不務正業”地跑去其他市場尋覓韭菜了。
16年,他們成立了財貓網絡,為散戶提供A股、美股、港股、黃金、外匯、期貨的投資交易和經紀人服務。這家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后,一路虧損,至今業務名存實亡。2017年上半年的營收只有73.16萬元,歸屬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84.17萬元。直到火幣成為疾風中心的17年年底,李林才辭去了這家他持有38.27%股份公司的董事長職務。
而這些彷徨和低沉,都只是爆發前的蟄伏。轉機出現在多數人記憶猶新的2017年。
正如比特幣,以太坊對普通投資者產生巨大影響的節點也并非誕生之日,而是通證(Token)經濟興起之時。
今天,市面上的大部分代幣都是基于以太坊的ERC20智能合約發行的,ERC20標準在2015年11月份推出,到2017年4月,ERC20標準被轉移到了GitHub的請求中。
這意味著在開源的狀態下,通過復制和粘貼代碼,一個稍有編程經驗的人就可以分分鐘創建出一種ERC20代幣,并能夠兼容以太坊錢包,速度快、成本低。
一些自媒體的文章標題用了這類駭人的標題:《五分鐘開發您自己的ERC20代幣》,更駭人的是——這標題,是事實。
展開來說,區塊鏈的特性之一是代幣生成,獲得代碼確權。在應用尚未出現突破之前,發幣門檻的降低讓創業者對“發幣”的關注遠遠大于了項目本身,區塊鏈的這一特性被投機者放大,幣多了,韭菜也多了,傳說中的“空氣幣”也出現了。
故事看上去發生在幾個月內,實際上是這些手握資源的人多年沉浮,厚積薄發。
無論是曾經車庫咖啡里曾寄希望于挖礦、發現此路不通的“車庫咖啡”核心團體,還是火幣和OKcoin的利益小圈子,都深刻地明白,獲客成本和用戶教育成本驟降的機會,不容錯過。
而一些古典VC的投資大佬,也因為“不能錯過風口”的心焦老毛病,陸續入場,這對于幣圈影響力的擴散,也功不可沒。
一批新項目涌現出來,一批傳統項目開始被區塊鏈改造,一批核心團體中的技術型人開始做項目、或是進一步布局送水環節,一批炒幣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的人募集基金,整個生態迅速成型了。
當時,幣值一天翻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不在少數。只要完成了首次公開募集,上線交易就被爆拉。搶到份額,即是勝利,很多ICO十分鐘就被一搶而空,轉手就是真金白銀,前赴后繼的韭菜們,搶紅了眼。
門徒眾多的李笑來也在這個時候重新站在了聚光燈下,圈子中央。
這里要補充一句,除了是“比特幣首富”,李笑來也是較早認識到以太坊價值的人。他在2016就試探性地發出付費文章《瘋狂的以太坊背后是什么》。鼓勵大家把認知“從比特幣擴展到區塊鏈,認識到ETH的價值”,更在以太坊市值排在十名開外時就預言其價格會漲到400美元左右。
這個時期,他和老貓經手的項目,投資者趨之若鶩,份額難求。
李笑來的故事鋪天蓋地,例如他首個站臺的ICO,曾被稱為“五十億美金空氣”,又被奉為“以太坊低TPS解藥”的EOS,在口水里幾經翻轉,今天就不再贅述了。
說說跟李笑來關系緊密的老貓。他是數字貨幣交易所云幣網運營負責人, BCA俱樂部創始人(一個由李笑來早年創建的“比特幣生存指南”付費社群)和硬幣資本合伙人。
老貓控盤的公信寶,是最早讓國內個人投資者認識到 ICO驚人創富效應的項目。老貓在BCA俱樂部中展開私募,設計了250個私募份額,每個人限投2個比特幣,他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當時群里有600多人,我推薦完公信寶之后,10分鐘內200個人投了,第二天上午剩下50個份額也滿了?!?br/>
當時的私募價格算下來是0.4元,之后公信股在云幣網上線,價格最高漲到30元以上,最高值投資回報率超過30倍。
這并不是個例,當時,一次隨機的“網友見面會”,3小時無一人離場。直到老貓宣布,將通過微信搶紅包的方式篩選HMS和UIP兩個項目私募額度的名單時,現場片刻沸騰。
當時比李笑來還瘋魔的,是薛蠻子。
李笑來曾經與薛蠻子共同站臺過MLGB這樣神奇的幣種,在白皮書中,該項目描述為“草泥馬本位人工智能體”,token分配寫著“購買活的草泥馬作為寵物”。就這樣一個項目,也輕松地募到了1500萬元。
巔峰時期,薛蠻子40天投資了18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