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3月16日10時舉行記者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3月16日召開的人大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回應了輿論關切的“雙一流”高校建設問題。陳寶生表示,“雙一流”是一項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就是要發揮制度優越性,集中優勢資源,培育沖刺世界水平的“國家隊”第一方陣,但同時也是開放的、動態的、持續激勵的計劃,不會變成身份固化,也不會影響中西部的發展。
“雙一流”高校建設自提出以來,就一直備受關注。在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白巖松的提案就關于“雙一流”建設,在他看來,建設“雙一流”很重要,但與此同時不能忽略對非“雙一流”的關注。白巖松提到的兩個細節尤其引人深思,其一是他發現北京大學一周的活動,夠內蒙古一所高校10年用;其二是他在和非“雙一流”學校學生交流時,感受到他們身上普遍的不自信、自卑、迷茫。這兩個細節所反映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普通高校的整體教育水平,一定也是嚴重受限的。而隨之產生的結果,是學生未來發展空間受限,對未來的不確定又導致學生從入校那天起似乎就被命運蓋了戳。
從理論上講,“雙一流”建設和發展普通高校并不沖突,一來如陳寶生部長所言,“雙一流”的投入只占教育總投入的2%多一點,單純從這個數據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二來“雙一流”不是終身制的固化身份,即便是今年沒有評上的通過努力明年也可以評上。但這些理論真正落到實踐,還是存在變形異化的風險,必須加以警惕。
從過去211、985的教訓來看,除了身份固化之外,這些頭銜本身會自帶資源集聚效應。一個211、985的高校,除了教育投入撥款之外,在吸引師資、科研項目審批、招生、地方政府投入等各方面都會占盡優勢。雖說今后的“雙一流”破除身份固化,但一個非“雙一流”高校,吸引不了好的師資,如何去提高水平在今后的“雙一流”評比中勝出?
所以,高校“雙一流”建設初衷很好,制度設計也有其合理的考量,但是在執行中必須多思考“白巖松之問”。“雙一流”本質是一個激勵扶優計劃,要警惕其在事實上變成一個教育資源投入的風向標,如果一切都向“雙一流”傾斜,那最終只會加大教育領域的“貧富差距”,只會讓更多無緣“雙一流”的師生持續白巖松感受到的自卑和迷茫。
從3月16日記者會的問答來看,教育部顯然也清晰地感知到輿論的疑慮所在,希望在推行過程中,能多汲取以往一些類似計劃的教訓。比如,要確保評選的規則和過程透明,真正能夠讓高校在競爭中流動起來,獎勵扶持好學校、好專業,而不是看人下菜碟。還有尤其重要的,要做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在扶持“雙一流”的同時,不能減少對普通高校的投入和幫助,不能在拔高“雙一流”的同時,事實上壓縮了其他學校的發展空間。如此,才能真正發揮“雙一流”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