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省“十四五”規劃各專項規劃】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十四五”山西錨定新目標
——解讀《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規劃》
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十四五”山西錨定新目標。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各專項規劃系列解讀新聞發布會的第四場發布會上,相關部分負責人深入解讀主要內容。
打造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按照“一年架梁立柱、三年點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的目標和要求,針對我省創新生態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十四五”期間我省針對性布局實施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舉措,培育壯大轉型發展新動能。
到2025年,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國家超算中心在山西布局,實現三個“零”的突破;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總數倍增、省級重點實驗室(含省實驗室)數量倍增、研發經費投入實現倍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實現倍增;中試基地實現“14+ N”個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活動保持全覆蓋。
省科技廳副廳長牛青山介紹,此《規劃》突出“改革思維”,呈現六大變化:聚焦國家戰略和山西轉型發展,敢于問鼎科技前沿,精心凝練一流課題,通過一流課題搭建一流平臺,匯聚一流團隊,引進一流人才,出好一流成果;通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發、成果轉化一體化設計,更加聚焦產業,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三大創新工程”為牽引,融通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主體培育、搭建創新平臺、引進人才團隊;根據課題價值配置科研經費等創新資源,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吸引人才、搭建平臺,直到產出成果;在科研經費使用上,集中財力辦大事;完善科技成果評估和作價投資模式,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調動產業化的積極性。
國家實驗室體系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十四五”規劃,我省正在構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梯次銜接、開放共享、富有活力的實驗室體系,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貢獻山西力量、發出山西聲音。省科技廳平臺處三級調研員梅棟良介紹,按照“立足國家需求、立足未來產業、立足山西特色、立足資源整合”的整體部署,統籌布局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煤炭綠色低碳清潔利用、雜糧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等實驗室建設,啟動引力波探測大科學裝置項目,全力支持在太原建設E級超算中心,力爭“十四五”期間在我省實現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國家超算中心三個“零”的突破。對我省現有的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優化科研條件、集聚一流人才團隊,推進綜合水平提升,在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動態測試技術、有機旱作農業等領域發力,打造一流科研平臺,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再新建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多年無重大創新成果、老化僵化的省重點實驗室撤銷一批,對研究方向相近或者相似的省重點實驗室整合歸并一批,對運行管理不規范的省重點實驗室黃牌警告一批,圍繞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建一批。
以“1331工程”作為推動高校改革發展的戰略引擎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重要抓手,持續用力、重點突破,實現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十四五”期間,“1331工程”如何實現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省教育廳副廳長侯文一認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1331工程”作為推動高校改革發展的戰略引擎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重要抓手,持續用力、重點突破來增強效益。具體表現為:再“聚焦”,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聚焦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對接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強“融合”,與國家“雙一流”建設銜接,與“111”“136”工程協同,與高校三個調整優化聯動,全面發展;重“提質”,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競爭力,內涵發展;促“增效”,不斷拓展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的空間,提升服務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貢獻度和顯示度,支撐發展。
2023年底,全省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將在以下四個方面實現新的跨越。
——立德樹人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取得新進展,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雙萬計劃”和“雙高計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高校內涵建設水平顯著提高。1-2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新增8個左右博士學位授權點,實現工程領域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零的突破。引育15位以上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國家層面創新人才,引進1500名左右高水平青年博士。
——服務轉型發展能力明顯提升。新增1-2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對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覆蓋,在國家大學科技園或教育部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建設上實現新突破。
——重大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重大科研項目承載能力大幅提高,重大原創技術研發水平大幅提升,產出一批有效解決山西轉型發展關鍵問題的成果。
對標一流、銳意改革創新,積極推進醫教研深度融合、一體發展,在高水平學科、高水平人才、高水平成果等方面重點突破
“136”興醫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聚焦科教興晉、人才強省和健康山西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省衛健委副主任張波介紹說,“十四五”期間,我省將持續發力,推進“136”興醫工程走向深入。
一要以“一流學科、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為標準,全力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一流醫院和領軍專科,以點帶面,整體提高全省醫療水平。
二要依托工程帶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通過3-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臨床診療中心、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水準的科研創新與轉化平臺。
三要依托工程完善臨床醫學研究體系。加快推進山西醫學科學院的發展,以醫學科學發展推進醫療技術進步;同步構建上接國家醫學研究機構、下聯基層醫療機構的協同創新醫學科研架構,力爭攻克一批高精尖技術、共性關鍵問題,取得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
四要依托工程推進“四個一批”科技興醫創新計劃。以生命健康和臨床實踐中的“卡脖子”問題為攻關主題,開展前沿醫學科技創新研究;加強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和知名企事業單位的互聯;分層挖掘約100名醫學科技人才、培養約30個醫學創新團隊、建設約30個醫學重點實驗室、開展200項左右重大臨床科研項目,力爭升級迭代,產出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實用型成果。(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