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全國大數據產業基地、數據創新融合發展高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區、數據要素高效流通先行區,將山西打造成為數據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通過“兩地兩區一樣板”建設實現“彎道超車、換道領跑”,為山西提升大數據發展應用能級、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省工信廳近日印發的《山西省“十四五”大數據發展應用規劃》,勾畫了發展應用藍圖。
數據是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事關山西未來。“十三五”以來,我省大數據發展應用實現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顯著增強,特色產業鏈基本成型,融合應用逐步深入,產業生態持續優化,為高質量發展蹚新路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十四五”大數據發展應用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躍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規劃》的核心是打造數據驅動高質量發展“山西樣板”。通過“兩地兩區”建設,打造形成基礎堅實、協調發展的大數據技術、產業、應用、治理體系,各類數據資源在傳統產業做優做強、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中得到有效流轉和廣泛應用,驅動企業形態、產業模式、創新范式深刻變革,加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新動能持續壯大,為資源型地區高質量轉型貢獻“山西方案”。
建設全國大數據產業基地,就是以大數據融合創新、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為主導的特色產業規模效益顯著,大數據領域技術、人才等關鍵要素大量集聚,一批國際影響力大、國內競爭力強、區域產業鏈協作水平高的骨干企業快速成長,構建形成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品牌效應大的產業鏈,主動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逐步輻射、服務全國。
數據創新融合發展高地,就是以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為主線,在先進制造、綠色能源等重點領域,強化數字技術在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深度融合應用,一批集成創新能力強、應用示范效果好、可推廣可復制的數據創新融合解決方案和融合模式日益成熟,數據驅動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大量涌現,推動產業發展方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
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區,就是以算力、算法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打造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為主攻方向,基本建成以網絡基礎先進泛在、算力算法資源富集、數據業務深度融合、綠色集約安全可靠為特征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面向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服務支撐,面向全國“大循環”輸出算力算法能力。
建設數據要素高效流通先行區,就是以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創新為切入口,探索建立數據流通、共享、開放、應用、保護等相關制度和機制流程,在破解數據要素合規流通、合理定價、規范交易等市場化瓶頸問題的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初步形成多元協同共治的數據治理模式,為數據在不同場景的按需應用和價值創造提供有效保障。
《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2年,山西大數據發展應用進入高速成長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4.3%,大數據創新生態雛型初顯,數字基礎設施快速布局,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進展明顯,各類各層數據資源有效匯聚,數據要素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流通與協同治理發展格局初步建立。
到2025年,山西大數據發展應用進入繁榮興盛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達5.4%。主體高效協同、要素順暢流動、資源共享開放的大數據創新生態基本建立,數字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以網絡基礎先進泛在、算力算法資源富集、數據業務深度融合、綠色集約安全可靠為特征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PUE值降低到1.3以下;數字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大數據融合創新、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支柱地位基本確立,具有較強競爭力、安全可靠的數字經濟生態體系基本形成。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數據要素價值進一步激發,在推動全省一流創新生態建設中發揮重要引擎作用,有力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王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