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雙創”的孕育
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以創新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大約在2000年左右已經成為決策者和學術界的主流判斷。于是中共中央在“十五大”期間就給下一屆黨政中央集體提出要把“科技第一生產力”落到實處,讓科學技術成為財富創造的動力源泉,實現中國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良性循環。因此,“十六大”后2003年國務院就啟動了《2006-2020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研究,歷時三年時間,調動了2000多名科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企業家,終于在2006年初向全社會發布了綱要及配套政策。
在這部規劃藍圖中,有兩個重要語素,一是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二是走自主創新道路。前者的考核指標是科技進步貢獻率要超過50%,后者的考核指標是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要達到50%。如何完成這兩大任務呢?顯然單純依靠大學、科研院所是行不通的,必須走“企業為主體,市場為核心的新型產學研道路”方有可能讓技術生于市場,融于資本,成于創新,驅動創業。為了激發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新創業之中,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大量鼓勵激勵政策。一時之間,全國高新區擴容,孵化器增加,創新活動開始活躍,創業行動開始增多,一些小巨人企業開始涌現。
成效:“雙創”助推創新跑出“加速度”
如果說2006-2012年是“雙創”的孕育期和探索期,那么2012-2017年則是“雙創”的爆發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一手抓“反腐”,凈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一手抓“發展”,把“創新”確定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特別是在具體舉措上賦予了“雙創”若干闖與試的“特權”,快速引爆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創新創業行動。
盤點這五年的創新創業成效,一個字“靚”!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五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日均新設企業由5千多戶增加到1萬6千多戶。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志。”
克強總理這段言簡意言賅的話,可以解讀為三層涵義。第一是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可以確立經濟基本動能轉換為創新驅動為主;第二是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四大發明”引領世界潮流,彰顯中國技術創新能力;第三是日均新增企業1.6萬戶,創業活躍度熱度不減。
由上可見,中國創新之所以在這五年跑出了“加速度”,“雙創”的大爆發功不可沒。
展望:“雙創”的升級與升華
近五年“雙創”事業的狂飆式急進,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也急需要升級與升華。“雙創”的升級與升華,應著眼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強調“孵化”到強調“卵化”。從完善孵化體系上看,目前大多數孵化器都是以孵化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為主體的,以孵化種子期為主的孵化期嚴重缺失,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新增市場主體數量多而質量低。如在9800多萬戶各類市場主體中,有70%以上是這五年增加的,泥沙俱下現象不可忽視。
為此,我建議鼓勵和激勵各類資本建立“卵化器”,著力于把可商業化的技術和模式,由胚胎物質凝聚成“生命之卵”,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優質卵,提高創新創業成效。
第二,從強調“孵化”到強調“羽化”。創新創業者從孵化器畢業后,本應該進入快速成長和放大階段,逐漸羽翼豐滿起來,可在現實的“雙創”生態鏈條上存在嚴重的缺失和缺位。如進入羽化期的企業,第一大瓶頸就是能源不足~很難以輕資產和市場信用獲得規模化融資;第二大瓶頸就是管理恐慌~企業的快速膨脹與管理上的短板很容易導致團隊離散和崩潰。正因如此,導致很多企業“羽化”中止及淘汰。
為此,建議在孵化器之后應該建立有形的或虛擬的“羽化器”,使融資、管理、商務、政務這些容易成為企業短板的事務,由“羽化器”統一打理,真正讓企業長板優勢得以發揮。
如果我們打通了“卵化”、“孵化”、“羽化”這幾個“雙創”環節,使“雙創”從單一的“孵化”模式發展為“卵化-孵化-羽化”鏈式模式,“雙創”的升級版就形成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扛鼎企業也就會越來越多了。(來源: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