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生產領域,農技服務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部分。美國、日本、以色利等國家先進的農技服務已經在市場和農戶自身身上得到了體現。在美國,美國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只占總人口的2%,但是,從事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至少占到了總人口的10%以上。在日本,超過20%的耕地上的農戶通過農田地理信息系統管理農作物生產、查詢農業技術。
然而在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農藝師人群不受重視,存在各附加職能部門中,沒有真正起到指導農業的作用;農技服務市場經濟化缺失,農藝師技術無法直接受益;培訓體系不完整,沒有較完備的培訓體系支撐農藝師成長。
一、我國農技服務現狀及問題
農技服務人員作為直接接觸農戶,并影響農戶經營決策的服務群體。然而,當前農藝師人群分布無法真正落實到農業種植當中,這樣就直接導致農業種植戶只能存在靠天吃飯的困境。
1. 農技人員數量不足:我國注冊農藝師/農技師人數140萬,全國農民6.19億,平均500個農民可享受1一個農藝師的技術指導,加之非注冊農技師及獸醫約300萬人,農技服務缺口仍然較大,市場嚴重不成熟。
2. 農藝師體系分布不完整:
? 政府農務部門(農業部、農科院等)的農藝師:公務員性質,薪資固定,與農戶溝通物理距離很長,無足夠服務動力,水平參差不齊。
? 農資經銷商群體中的農藝師:農資零售經銷商存在大都在縣級,鄉鎮級別的地方。零售商為了能夠有效的進行銷售行為,會在銷售初期簡單學習售賣農資的相關屬性,適用對象以及成效程度等。有較大規模的農資企業會有自己培養的農藝師進行各種農資新產品的研發,從而制作出對抗各種農業種植問題的有效方法。
3. 農技服務未市場經濟化原因:
? 傳播條件不完善:種植幾十年的農戶其自身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能夠有效的解決種植的實際問題,但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限制,很難將自身的經驗轉化為有限的理論知識,傳播途徑受到嚴重限制,農技能力隨時存在斷層風險。
? 利益機制不完善:當前市場沒有完整的體制支持農技服務進行市場經濟化,有經驗的農戶沒有較直接的利益驅動去傳播和扶持其他農戶,導致知識流通受限。
4. 理論技術知識與實際經驗知識存在較大差距。當前市場沒有形成比較有規模和嚴謹體系的培訓機構,目前存在培訓流程混亂,師資力量不夠等問題。
? 培訓只為獲得認證:當前市場大部分培訓機構培訓流程是面授培訓3天以及1天考試,考試通過后便可成為農藝師。實際實踐能力欠缺,后續培養服務缺失。
? 培訓體系不完善:目前,農科院、農業院校都開設了下鄉實踐活動,在學生團體中能鍛煉部分學生的實際能力。農務政府部門周期性的在全國開展各種農業技術線下交流會,促進當地的農業技術發展。但是,由于交流會,實踐活動等受眾群較小,跟進不夠持續,各地農業針對性稍弱導致對提高種植農戶實際農技服務水平效果較慢。
相較國外先進的農業發展大國,例如美國、日本、以色利,其先進的農技服務已經在市場和農戶自身身上得到了體現,農技服務人員也成為了其國家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此部分也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
二、互聯網+農業經營生態
(注:這里包含了主要的農業生產經營相關互聯網公司,不包括農村消費升級類型公司。)
農民收入水平落后,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約1萬/年,這是農業生產落后、食品安全等問題的源頭,農業生產經營互聯網化的核心是幫助農民賺到錢,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科學種植、優化銷售渠道等方法實現。在互聯網+農業行業,仍然值得關注的領域包括:農業大數據、農業供應鏈金融、農產品品牌化、加工保鮮技術等。
三、互聯網+農業技術服務案例
針對農業技術服務諸多痛點,創業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解決農業技術服務信息化難題,基于公開資料及創業團隊意愿舉例說明農技服務互聯網化進程情況。(農技服務+互聯網方面的創業團隊眾多,不乏呱呱農業助手、云種養等團隊,此文內不一一舉例說明。)
1. 農醫生——農業互助社區
2. 老農幫——農技服務平臺
3. 富農場——養殖農技服務平臺
4. 農管家——農技服務社區
四、美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及啟示
1. 美國農技服務市場概況
美國約1萬家農技服務公司,年銷售額70億美元,Top5公司聯盟占70%市場份額。典型的地方公司約20人組成,年收入$200W左右。1950年后,美國有些農業家庭聯合一起購置重型設備分時共享。六十年代后期,美國越來越多農技服務公司從事商業性農業生產。
從事農技服務行業的公司從生產廠/經銷商那里買來產品(種子,化肥,農藥,灌溉器材等),連帶技術上門服務于農民。農技服務公司不單賣種、肥、藥,還要提供病蟲草害預測,植保技術,施藥施肥服務和培訓。農技服務公司按照每畝的防治費用收費,利潤遠遠高于賣產品,農技服務公司直接面向農戶。
農技服務流程:
1) 植保專家/顧問在生產季節開始給農場客戶提供全季生產計劃
2) 技術人員根據專業人員制定的計劃,實施系列服務:施肥施藥、機械調試維修、操作記錄、灌溉服務、有機農作物管理、精準農業、測土測葉測水采樣、田間管理等。
農技服務推廣渠道建設:
? 聯邦政府推廣:農業部;
? 州級推廣:州立大學農學院,對推廣項目進行決策監督及評估,州級推廣專家全國4000多名;
? 縣級推廣:由大學推廣站組織聘用優質評審小組,向農民推廣科技知識,全國縣級推廣人員12000多人,25%博士,碩士占大多數。
2. 美國農業數據與信息化
? 數據庫:美國國際農業數據庫(AGRI COLA)、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數據庫(NOAA)、地址調查局數據庫(USGS)等規模化、影響大的涉農信息數據庫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 信息系統:利用GPS、農田遙感監測系統R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系統、培訓系統等實現對農作物精細化自適應噴水、施肥、撒藥。美國農業信息化高于其工業81.6%。
五、日本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及啟示
日本農業現代化始于二戰后,目前日本農業的機械化、信息化、良種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非常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追溯體系完善健全,農戶收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沒有太大差別。
1. 日本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三種類型:
? 農民協會:1947年《農協法》頒布后,開始出現農協。農協在日本網絡最龐大、功能最齊全,日本99%以上農戶都屬于農協會員。農協業務范圍三方面:共同銷售、采購農資及部分生活資料、共同信貸保險。從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都建立了經營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民間農協組織,農協設有營農指導員,指導生產、經營,農民則集中精力搞生產。2009年日本共有農協741個,共有營農指導員14457人(其中農業技術指導員10881人,占總人數的75.3%;農戶生產經營指導員1551人,占10.7%;農機服務指導員314人,占2.2%),96.8%的農協有農營指導員,19.4%農協有31人以上農營指導員。
? 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由2個以上農戶組成的、共用大型設備的合作組織。如集體栽培組織、共同利用組織、畜牧生產組織等。
? 地區農業集團:以村為基礎,把區域內所有農戶組織起來,統一調整指導管理生產。
2. 日本特色農業信息系統
? DRESS系統:電信電話公司的實時管理系統DRESS,公眾電話后端鏈接大型數據庫、互聯網網絡、氣象預報系統、溫室無人管理系統、高效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及個人電腦用戶,提供農業技術、文獻摘要、市場信息、病蟲害情況及雨保、天氣預報等信息。各縣都設立了DRESS分中心,隨時交換信息。
? GLS系統:農戶可按作物品種、地區特點在網上查詢農技資料,日本利用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LS管理的耕地面積已超過20%。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技術服務的推廣不可或缺,與互聯網良好的結合是提高服務效率與質量的關鍵。互聯網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工具化的特性為創業帶來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但過度依賴于互聯網偏離農業服務行業的本質也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溝壑。寒冬之時,亦是回歸理性創投之時。
本文來自:天下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