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架梁立柱、三年點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中共山西省委日前出臺《關于加快構建山西省創新生態的指導意見》,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牢固樹立“創新為上”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做優做強實驗室、加強中試基地建設、突出抓好規上企業創新全覆蓋、率先打造若干重點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完善以智創城為載體的雙創體系、加力補上人才短板、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八方面重點工作,堅持以產業集群培育為主線,加快推動構建產業集群創新生態、打造創新生態技術體系、拓展創新人才隊伍、增強創新財稅金融支撐、改革重塑創新制度文化“五個維度”,構建產業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供應鏈,通過多鏈聚合、有效耦合,貫通政、產、學、研、金(融)、服(務)、用各環節,整合人才、平臺、資金、土地、數據各要素,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以一流的創新生態引領全省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
第一維度:
構建產業集群創新生態
堅持全面構建,實施產業鏈一體化創新生態配套專項行動,圍繞先進制造、綠色能源、數字產業三大板塊,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創新生態建設。
堅持重點示范,實施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創新生態示范引領專項行動。聚焦14大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按照清單化、項目化的方式,實施精準培育、精準攻關、精準招商、精準引智、精準支持。重點選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大數據融合創新、半導體等發展勢頭強勁、未來前景廣闊的產業集群進行引領突破,示范帶動全省域、全領域構建創新生態。著眼未來5—10年發展需求,對照各個產業創新生態云圖,發現、培育、引進一批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單項冠軍、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第二維度:
打造創新生態技術體系
構建重大技術創新體系,深入推進“111”工程實施。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突破工程、重大創新平臺引領工程、創新型領軍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構建創新全覆蓋體系。著力開展“五個三”工程。
構建創新成果產業化體系。將科研資金向創新型領軍企業傾斜,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 “131”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加大科技成果轉移承接力度,支持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來我省開展后續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強化科技中介服務。建設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創建科技成果和創業資本超市。
構建創新協同體系。構建全方位“點對點”產學研融合聯合創新體。以“三化”牽引產業創新發展。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和工程應用。構建“互聯網+”融合創新體系,構建形成“平臺+數據+應用+服務”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構建創新平臺承載體系。依托開發區打造創新集聚發展平臺,推動產業和創新一體化布局。打造“雙創”要素集聚平臺,加速吸引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等高端雙創資源向智創城集聚。打造產科教協同創新融合發展平臺,持續支持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構建開放創新體系。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
建立創新標準化信息化體系。建立創新生態標準化體系,加快形成一批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建立創新生態信息化體系,建立全省創新生態系統信息集成平臺。
第三維度:
拓展激活創新人才隊伍
聚焦三個層次,著力打造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創新型技術人才,強化“高精尖缺”人才精準引育;創新型技術管理人才,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探索高校聯合實驗室、產業創新研究院建設;創新型企業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吸收更多企業家參與科技創新政策、規劃、計劃、標準制定和立項評估等工作,打造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綠色通道。
推進“三個優化調整”,著力打造專業型創新人才隊伍。著力建設有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山西產業集群建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打造創新平臺基地,推動創新人才集聚發展。依托“111”“1331”“136”等重大工程和正在布局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等重點平臺引才聚才。鼓勵高端創新人才向工業園區、產業園區集聚,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提供發展平臺。建設山西人才共享云平臺,利用互聯網高效匹配人才需求。引進與培育一批服務省內創新需求、專業特色突出的高端特色智庫。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對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探索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和股權、期權、分紅等多種分配方式,打好激勵組合拳。完善彈性引才引智機制,圍繞科技和產業重大需求,研究制定“一人一策” “一事一議”人才引進辦法。深入實施“三晉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支持計劃。推進人才評價改革,全面深化科研院所、高校、醫院的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維度:
增強財稅金融對創新的支撐
完善風險投資體系和機制,加快股權投資發展,支持省內創業投資機構向科技成果產業化企業提供風險投資。
積極培育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早期投資力量。構建科技信貸風險共擔機制,降低科技型企業融資門檻,充分發揮山西省科技金融創新發展專項資金作用。
強化財政創新投入。強化新動能資金支持,從新動能資金中專列技術創新專項,加大對“四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強化科技專項及基金保障,統籌用好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
引導金融業加強創新支持。實施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創新覆蓋工程,組織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共同成立服務產業創新金融聯合體,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推進重點產業金融服務提質工程,對基礎能源產業、先進制造業給予相對充裕的資金增量支持。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上市工程,設立百家高科技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股權投資。發展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國有新型征信服務公司。
執行國家激勵創新的稅收政策,加快落實國家激勵企業創新的普惠性稅收政策。
第五維度:
改革重塑創新制度文化
完善創新制度。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管理制度。完善省科技計劃管理流程,提高科技計劃實施績效,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完善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制度,建立以成果為導向的管理機制,立項推行“揭榜制”,管理推行首席專家負責、項目專員管理;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從申請到保護的全流程一體化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完善創新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分類分層創新考核指標體系,加大創新考核比重和考核力度,,構建由創新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有機結合的創新考核指標體系;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科技主管部門按照打造創新生態的要求,從機構設置、機制運轉、職能發揮等方面開展重塑性改革試點。
培育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擔當文化,鼓勵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鼓勵廣大干部爭當創新理念實踐者、技術突破創造者、產業升級開拓者;培育創新容錯文化,寬容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培育創新工匠文化。鼓勵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久久為功,致力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鼓勵企業家專注品質,追求卓越,推動“山西制造”向“山西智造”轉變;培育全社會創新文化。營造人人都是創新主體,人人都要創新,人人皆可創新,創新沒有“旁觀者”和“局外人”的創新氛圍。(齊澤萍)